欢迎访问迎泽酒水招商平台_吉尔康!
sitmap   |    RSS   |    网站地图
酒水招商平台_吉尔康

迎泽乌河:前世今生III|2021年第39期总第1035期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严禁采集与抄袭、剽窃

文学现场(ID:wenxueip)

网络作协会员创作发表平台

www.wenxueyun.com

www.zuojiabao.com 先注册再投稿

乌河:前世今生III

乌河:前世今生III

■桓台 巩本勇

引子

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乌河是一条河流,从鲁中山区流向鲁北平原。

许多年以来,所谓专家、学者、草根探讨乌河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河流的形成、发展、作用到河流的基本功能、永续利用,以及乌河文化的地域影响。作为乌河岸边土生土长的一位诗人、作家,地域文化研究者,参与其中,可能是一件有趣而更有意义的事情。像《易中天读城》,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讲述。

《乌河:前世今生》不是史书,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在我看来,属于什么体裁并不重要。我尽量让它融入齐文化、黄河文化,从不同侧面描述,如同串珠。像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堪比“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乌河,不奇特,也不神秘,只不过是祖国灿若织锦中的一个花纹,一个色点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花纹,一个色点,却承载起一座城、一方地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六章 乌河古槐

1

乌河的上游起点,发源地临淄区矮槐树有棵古槐——“矮槐树”;下游终点,入小清河处博兴县湾头村也有棵千年古槐——“媒仙”。

蹊跷。

说起来,这个词倒也一语双关。

这些槐树,我们不难体验到一种亲切感,更是有一种乡土情结。

矮槐树村,位于临淄区辛店街道办事处驻地西4千米处,周朝立庄,历史悠久。原村名为“宣王店”,宋朝时改为“矮槐树”至今。据《临淄区志》记载:“传说齐宣王曾经留宿该村,初名宣王店,宋时村西有唐槐一株,赵匡胤尝挂袍其上,从此槐树不再长高,故改名矮槐树,宣王店也遂改名为矮槐树村”。

村庄地处黄山脚下,东临乌河源头。临淄八景诗中的“矮矮槐荫夏日浓”句指的就是矮槐树村的古槐景色。矮槐树的神奇传说,吸引了很多名人雅士前来实地探访。据有关专家分析,矮槐树村可能是山西移民到山东后的集散地。可惜的是,宋太祖挂袍的矮槐树,在1965年主干中空枯死,枝干被当地村民拿回家当柴烧掉了。

可喜的是,在2008年,矮槐树村决定修复“矮槐夏荫”景观,全体村民及外地热心人士捐资近10万元,成功移植一株直径一米的国槐,立碑3座,开辟了一处游园。2009年10月1日,矮槐树景点重新恢复,临淄老干部书画协会名誉主席高广举同志书写的明朝诗词刻于碑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题词“矮槐夏荫”。

刘衍丰曾撰文《矮槐树村趣闻多》。他说,人杰地灵的矮槐树,文化蕴涵丰厚,它是宋太祖挂袍的所在,是葬有战国时期孟尝君食客、名士冯谖的灵地,也是近代清河平原打响抗日枪的地方,许多趣闻让人难以忘怀。

矮槐树村有很多历史故事可歌可书。如:春秋时期齐鲁干时之战,就发生在溡水河畔;咸丰十一年(1861年),临淄知县张逢生调集的县团练与捻军在村西发生激战;1939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十团在矮槐树村南胶铁路上进行了大规模破袭战;1940年7月25日,三支队基干二营在村南胶济铁路埋设地雷,炸毁日军东驶列车一辆;1946年秋,临淄独立营营长郭俊忱率领战士在飞龙桥附近对敌人实行伏击战,取得胜利;1948年夏,华东野战军七纵与国民党吴化文部在矮槐树发生的战斗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事,都展现了矮槐树村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没有忘记矮槐树村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矮槐树战斗遗址被确认为临淄九大革命遗址之一。1999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过境迁,如今的矮槐树村,正如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为矮槐树村题赠诗句一样,“矮矮槐荫千年树,汩汩溡水百泉源。当年临淄说八景,而今旧貌换新颜。”

2

湾头村位于博兴县城南3.5公里,南依麻大湖与桓台县接壤,北靠小清河。西汉初置村,因地处“龙湾”之北,故名湾头庄,1912年曾名湾头镇,后简称湾头。

湾头村原来属于湖滨镇,后来划归锦秋街道办事处,是山东省“旅游特色村”,2013年成为全国 “淘宝村”。该村拥有全省更大的蒲草交易市场,有草柳编工艺品企业50多家,产品涉及30大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网店1200多家,网络销售额4.2亿多元,年销售额过百万的网店有100余家。全村草编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4万多人。催生纸箱厂、配件门市、模型制作、实木加工等配套产业,拉长了产业链条。柳编和草编分别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湾头村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在湾头村中央的十字路口正中间,有一棵千年古槐。古槐正北侧矗立着一座碑,上刻“媒仙”二字,当地传说该古槐为董永的媒人。

"先有老槐树,后有湾头街"。

古槐胸围4.85米,需三人合抱。树干已枯空,树冠的一半枯死,另一半却生长着繁茂的枝叶,堪称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树干枯空的树洞,宛如怪石嶙峋的岩洞。扭曲的树身、苍翠的树容,令人悠然回想它生命萌芽的久远年代、漫长的生长历程和传奇的经历,不禁心驰神往,肃然起敬。远远望去,古槐像一个昂起的龙头,又如一把撑开的巨伞,映衬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苍劲、挺拔。传说有千余年的历史,已成为幸福吉祥美好的象征。

古槐被称"媒仙",是因为他是董永与七仙女的"月下老人"。在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天仙配》中,天宫仙女羡慕人间的美好生活和秀丽景色,结伴来到麻大湖游玩。七仙女听说当地人董永卖身葬父,深为感动,毅然下凡变为村姑,许婚董永并助织还债。老槐树为七仙女的诚心感动并为其做媒证婚,董永七仙女遂成百年之好,老槐树从此更加繁茂,且惠及同类,故有"山东无死槐"之说。据考证,汉孝子董永确有其人,故里在博兴,更为老槐树作媒的传说增添了神话色彩。

博兴的董永传说是以孝为核心内容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卖身葬父”。董永是东汉时期青州府乐陵郡千乘县(今博兴)人,小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患病卧床不起,为给父亲治病,董永家贫如洗。父亲病逝之后,家徒四壁,董永只好卖身葬父。这段故事,使董永成功上榜“二十四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九龙撰文《“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竟与博兴麻大湖有深厚渊源》。在岁月的传承中,民间传说总是朝着越来越丰富的方向去发展。关于董永是否真实存在、家乡在哪等争议还有很多很多,博兴当地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各种传说,也必然有不少演绎的成分,至于古槐做媒的故事,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然而,博兴人口耳相传的故事里,那种重情重义的精神内核,至今依然具有教育意义。

3

明隆庆年间,临淄区召口村边氏一族迁往西部立新居,村名为西召口,原村落改为东召口。西召口村里有棵古槐,传说是清道光年间所栽。槐树每一大枝生九小枝,人称“九枝树”。据说,“人无十足,树无九枝”,所以被人传为神奇之树。损坏它对人不吉,故无人敢损,保留至今。现在,古树的树身已经干枯,外围仍鲜活,树头枝叶繁茂。

距离南高阳村北六公里的地方就是北高阳村。村中有棵古槐,直径两米,树的主干全空,只有东西两侧苍老的树皮,顽强的支撑着高大的树冠。东南向的一枝枝叶繁茂,西北向的一枝残枝虬曲苍劲。古槐树干有一个粗大的树洞,四五个孩子一起钻进去。古槐的年龄,至少在六百年以上。

原来乌河是从临淄区六天务村入桓台县东沙村境,去年桓台县有20个村划归淄博高新区高端装备中心后,果里镇西傅村成了乌河入桓台县境的个村子。西傅村东靠面窝村,西邻杨桥村,北依乌河。在村中路南,有一棵古槐,为吴姓先人所植。树高10米,树径0.8米,相传已有300余年树龄。树干下部中空遍布疤结,上部虬枝横斜,枝叶繁茂,树冠如盖,生机勃勃,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无声地诉说着远去的岁月。此树已经被列为淄博古木。

乌河两岸村庄的槐树多了去了,还有杨树、柳树,以及一些不知名的灌木。

怀恋是人类通有的情愫。

“苏三离了洪洞县……”,山西洪洞县之所以声名远播,首先是因了一位天资掩蔼的青楼女子那段凄婉哀凉的吟唱。有一种说法,我们的老祖宗都是从山西洪洞县的老槐树下背井离乡迁徙而来,与生俱来有种根的感觉。

一条河流被树木牵着,上中下游一路奔流。似乎谁也无法否认,对故里的沿波讨源是国人天性使然,乌河的确显现独特强势的地域文化。

第七章 祠堂寺庙

1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等。后来广泛应用于祭祀其他神祇的宗教建筑,如城隍庙、妈祖庙等等。依常人心态,庙是神圣的,民间自古就有“遇庙烧香”一说。

和尚不住在庙里,住在哪里呢?此处不留僧,自有留僧处。

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府”,九卿所居称“寺”。秦朝,凡宦官任外廷职务的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寺”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曾将其改称道场,到了唐代又复称寺,直至如今。

中国南北朝时期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作《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除了寺庙,人们常常还会看到祠、堂、观、庵等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也是错误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祠,多指祭祀祖宗或先贤等等的建筑,如宗祠、名宦祠等 。堂,原指一组建筑居中之处的正堂,后常用于斋教的宗教建筑,即斋堂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 。庵,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用来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地藏庵 。其它还有坛,为祭天地之处,传统的坛为高台,有天坛、地坛、社稷坛、山川坛与风云雨坛等等 。殿,指帝王居所或供佛寺神的屋宇。院,原为官廨别称,后为寺庙与书院使用 。洞,与“岩”相似。宫,原指帝王居所,传统上只有主神神格为帝后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宫字,如天后宫等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 。亭,原是指让人停留休息的建筑 。

乌河两岸是人类早期生活、居住地区之一,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史家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甲骨文。慢慢历史长河,不仅造就了这里众多的人事遗迹,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昔日乌河两岸的祠堂寺庙很多,我们不妨寻访隐匿在古镇乡间的这些遗址遗迹。

一对石羊守护的元和寺

元和寺位于乌河旁,临淄区小杜家村东北、王家庄西、南罗家村南,和王家桥村隔河相对,与七孔桥同建于唐代。该寺院规模宏大,气势辉煌,信奉佛教。寺院正门就在七孔桥东的路北侧;大雄宝殿位于寺院正中略靠后,民国时期被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找到殿基、碎砖、瓦砾、瓷片等残留物。如今,从王家庄往西步行不远,台基还依稀可见,但已做为耕地种植着庄稼。村民在种地的时候时有挖出瓦砾、石块,据说多是古物,很有文物研究价值。

传说,元和寺院门前有一对石羊守护,门东边是公羊,门西边是母羊。有夜里,两只石羊突然说起话来,公羊对母羊说:“我们在这里守大门,守了一百多年了,一动未动,实在烦闷,何不换个地方散心呢?”安守本分的母羊说:“人们本来就是叫咱在这里守门护院的,怎能到处乱去,不可胡来!”公羊不听劝,打定了主意要走到别处去。

次日夜里,公羊趁夜深人静,独自偷偷出走了。它生怕被主人发现,四蹄生风,拼命奔路。天快要亮的时候,看见前面有个村庄,公羊在庄前碰见了一个老翁,便上前去问:“老爹,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老翁说:“罗家庄!”公羊吃了一大惊,想:我的天!我跑了整整一夜,还没有跑出庄去,看来我是跑不掉了,便在此处住了下来。

天亮后,淄川罗家庄里发现了一只石羊,人们感到非常奇怪,谁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几天后,人们听说临淄城西二十里有个罗家庄,附近的元和寺门前少了一只公羊。人们细细查对,果真是元和寺门前的那只石羊。以上仅是美丽的传说。但元和寺那只石羊,确确实实地馆藏在临淄石刻艺术馆里。它长136厘米,宽63厘米,高106厘米,呈跪卧状。

2齐桓公的行宫改称皇姑庵

据《桓台县志》载,皇姑庵遗址在索镇东南5公里,东沙河村南,为南北500米,东西200米的长条地带。

传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经常到千乘郡打猎,曾到皇姑庵一带游玩,便调集能工巧匠在此处建起一座占地500余亩的行宫。行宫建筑豪华,规模巨大,其中台基高10米,正殿在南北中轴线上,四周有配殿、亭阁等。

齐桓公有个女儿,美丽贤淑,与驸马情投意合。但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与鲁国的战争中,驸马不幸战死疆场。噩耗传来,公主哭了三天三夜。后来,公主未改嫁,在齐桓公的行宫出家。她每日吃斋念佛,超度驸马亡魂,渐渐地,行宫被人们称作皇姑庵。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皇姑庵遗址曾出土过刀币、古钱、铜镜、菱形花纹残砖、双鹿纹瓦当、板瓦残片、灰陶鬲把、鬲腿、灰陶残片等,应属东周文化遗址。

“一针救两命“的吕文昌”

位于桓台县果里镇西付村东南角的神公祠,相传建于元朝末年,供奉的是元顺德年间民间名医吕文昌。

传说吕文昌是河南省登封人,兄弟两人都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医生。他的兄长在当地的医病名气大些,吕文昌就产生了到别的地方谋生的想法。元顺德年间,吕文昌孤身一人,离家出走,行医度日。到了山东地界,有野外露宿梦见了一位老者告诉他,要一直往东走,直到脚上的鞋子达到七斤重的时候,留在有水的河边居住。当时,正是夏天雨季。吕文昌冒着风雨,日夜赶路,走了半个多月。泥泞的道路让他苦不堪言,双脚的布鞋上沾满了泥浆,足足有七八斤重。当他走到桓台县果里镇西付村东边的乌河岸边时,已是精疲力尽。他抬了抬头,见乌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游来游去,此时,他想起了梦中老人告诉他的话,于是在这里搭建了简易房屋定居下来。第二年春天,西付村一带发生了瘟疫,到处蔓延,很多老百姓因为无钱治病而死去。吕文昌经过实地走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很快研制出了治病的方子。他当即在街上摆摊子,义务为当地百姓看病。吕文昌治病不论贫贱,特别关心孤寡老人和特别贫穷的人,经常一点药费也不收取。从此,有口皆碑。

中午,吕文昌在外出的时候,碰到了邻村吴磨村一户人家在出殡。听到哭声,吕文昌询问附近的村民后得知,村里有一位农妇难产死了。吕文昌不轻易间,看到棺材下面留下来一滴滴的鲜血,不顾大家的劝阻,他拦住出殡队伍,要求打开棺材查看。出殡的人见是吕文昌,便怀着一线希望开棺。吕文昌几针扎下去,孕妇便睁开了眼睛。众人大喜,急忙把孕妇抬回家里,不久就生下来一个健康的男孩,母子两人平安无事。这就是吕文昌最典型的“一针救二命”的传说。之后,吕文昌在方圆百里无人不晓,他的地位也更高了。

吕文昌73岁去世时,当地十几个村的村民自发捐资在他的坟边建造了一个庙宇,供奉吕文昌。传说玉皇大帝知道了吕文昌行医救人的功德,把供奉吕文昌的庙宇称为“神公祠”,以示敬仰。神公祠有正殿三间,琉瓦覆顶,飞檐斗拱,蔚为壮观;两厢配房,青砖粉墙,古色古香。庙前的水塘,数丈宽,数尺深,院内东南角有溪水注入。水塘的四周有数株白杨,雅雀栖息,终日嬉逐。殿内正面供神公圣母像,殿外楹联书:妙手除沉疴,仁心济苍生;庙门联书:清溪笼烟绕寺去,铁岭衔云戴月归。每年三月十六日、九月十六日为庙会日,四方商贾世人齐聚庙前,设摊经营,摩肩接踵,好不热闹。道光二十八年,神公祠重修,并立碑纪事。1955年,大殿坍圮,塑像尽毁。数年后,遗址荡然无存,后来成为耕地。2006年春天,西付村村民强守云、吴庆坤、高金博等自发倡议村民捐款重建神公祠,村民孙允禄捐赠了神公圣母汉白玉坐像,神公祠重现原来风貌。

炉姑的传说

位于古齐水西(乌河)有座春秋战国时期的炉姑庙,庙内供奉着齐国孝女李娥。四宝山东侧的砚台山下有一铁牛坑,古冶铁之所,在春秋时就出产铁矿石。据史志记载,历代都有开采,鸦片战争之后,德国、日本都曾在此开采铁矿。解放后,金岭铁矿、四宝山公社皆在此处开采。铁牛坑这一地名,新城县志都有记载。铁牛坑这地名来源于古代传说。

相传,齐桓公在位时,砚台山下,出现了一个怪物,每到夜晚便出来糟蹋庄稼,为害百姓。老百姓非常气愤,手拿棍棒,结伙到田间守护庄稼,结果发现是一只大牛在作怪。众百姓奋起追赶,赶到砚台山下,在前边狂奔的牛变成了一只铁牛,那铁牛象房子一样大,推不动打不走,老百姓对它无可奈何。可是到了夜晚,那铁牛又化活身,照样出来糟蹋庄稼。百姓只好联名上报官府。齐桓公接到传报,立即下诏,命令治里的工匠,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将铁牛捉住,就地熔化,为民除害。若是逾期不能完工,全部斩首。治里的工匠们来到铁牛跟前,围着铁牛垒起火炉,里边堆起山一样高的柴禾,四周架起八八六十四个大风箱,点火鼓风,日夜不停,四十多天过后,铁牛完好无损。众工匠个个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转眼到了第四十八天了。

这天早晨,有个叫李娥的姑娘来为爹爹送饭,用陶罐盛的面疙瘩汤。李峨的父亲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身首异处,不禁泪如雨下。李娥见爹爹不吃饭,流眼泪,就问爹爹怎么了?爹爹就将逾期不能完工,明天就要全部斩首的事告诉了李娥,说罢父女抱头痛哭。李峨心如刀绞,抱起一捆干柴投到炉中,恨不能一下就把铁牛化掉。李娥在投柴时把一只耳环掉在了炉中,铁牛的一只耳朵慢慢地熔化了,李娥又是惊又喜,又将另一只耳环投到炉中,铁牛的另一只耳朵又化掉了。李娥又将自己的手镯、鞋子放下去,铁牛的四条腿也慢慢地化了。她想:若是我全身投到炉里,铁牛不就全化了吗?爹爹和各位叔叔伯伯就都有救了。想到这里,趁爹爹不注意,纵身跳入炉中,李娥的爹爹见女儿往炉中跳下,大惊失色,赶忙来救,踢翻了盛疙瘩汤的陶罐,眼看着女儿葬身炉中,铁牛化成了铁水。李娥化作一缕青烟,直冲云霄,顿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化掉铁牛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万丈深坑,人们叫他“铁牛坑”。砚台山下,雨水冲出了一条深沟,沟中布满了象面疙瘩一要形状的白色石头蛋。人们说那就是李娥为爹爹做的疙瘩汤变的。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孝女李娥,尊李娥为“炉神”。并在铁牛坑北边的花山上,为她修了庙宇,塑了神象。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周围群众都前来烧香焚纸,祭拜李娥。

随着炉姑事迹的代代相传和孝德精神的弘扬光大,多代帝王对炉姑都有敕封,唐朝高宗李治封炉姑为商山孝女,御赐半朝銮驾,拨金数万重修大殿,庙与索镇大圣寺南北相望,院内苍松翠柏及国槐百株,长廊环绕,殿阁呼应,庭亭相交,玉桥碧水,青松翠竹,花草点缀其间,是典型的帝王神殿景象,四面八方的百姓遇到天旱,就到炉神庙祈雨,据传每逢祈求,总是天降喜雨,齐国上下风调雨顺,炉神庙香火鼎盛。到了宋、元两朝,因战乱,大殿被毁,树木尽烧,庙宇一片荒凉。又因明朝天启元年(1626年7月3日)天降大雨,洪水骤发,使靠近水的树木房屋被大水冲走……到清代西镇人又重修庙宇,名曰“炉姑祠”保留至今,为弘扬炉姑功德,启迪后昆。

3兴国寺的“丈八佛”

史载博兴县柳桥是老薄姑城域,“在县东南十五里柳桥社。一作薄姑,又作姑棼”。“薄姑故城遗址”就在柳桥的寨卞村北。

《春秋·昭公二十年》载:“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子侍于遄台上。梁丘据驱车赶到,他们君臣登临台上,凭风酹酒,笑论“和同”,饮酒乐中,忽生感慨,齐侯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子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晏子所云,就是薄姑周边近济水的区域。

薄姑故城遗址往南不远的寨高村北,有一个寺院叫“兴国寺”。

据载,兴国寺始建于东魏天平元年。寺内有一尊青石雕佛像,总高七米多,底座七平方米多。佛像坐北面南,高肉髻、方面、大耳。面善和颜悦色,着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左手向上右手向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座上。莲座正面中间浮雕力士、博山炉、迦娄罗。正面两侧及左、右刻四组二十六个供养人。

此佛就是闻名天下的“丈八佛”。

据丈八佛碑文记载,元朝元贞二年、明朝景泰元年、万历元年、清朝道光六年,均重修过兴国寺。清朝末年,兴国寺因年久失修,大殿坍塌,香火败落,仅剩丈八佛裸露其间,兴盛千年的大佛饱受日晒风吹雨淋之苦。上世纪六十年代,丈八佛又一次遭到人为地破坏。

改革开放后,佛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被破坏的丈八佛进行了修复,被列入博兴县重点保护文物。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外商捐资以及政府和乡民的融资下两次重修了兴国寺,新建了“大雄”、“天王”两座大殿和一座山门,拓展、硬化了大殿广场,增加了石佛群像和配套设施。2005年11月,兴国寺举行了盛大的兴国寺佛像开光仪式,兴国寺再现辉煌。

此外,临淄区还有大杨庄金安寺,大张王村疙瘩爷爷庙,西申家桥村碧霞元君府,南高阳村金陵寺,大路家庄菩萨庙、三官庙、三贤祠、路氏祠堂,东召口村三官庙、菩萨庙,六天务村观音庙、真武庙、天齐庙、土地庙、关帝庙等。桓台县还有西沙村观音庙、关帝庙,玉皇阁村玉皇阁,杨桥村关帝庙、土地庙、吴家祠堂、王家祠堂,永和村玄帝阁,耿桥村贾太守祠,姜庙村姜氏家庙,穆寨村泰山老母行宫庙等。这些祠堂寺庙,有的尚存,有的已经不复存在……

岁月的步履春秋铿锵,没有钟声的寺庙不是寺庙,没有钟声的安静不是安静。有位作家说过,人心安静下来,就能听到美丽的钟声。钟声不为过去,也不为将来,在每一次钟声中用心聆听,就会有一次顿悟。

在乌河两岸,有了祠堂寺庙,就催生了许多物事。但愿人们能把这些散落在乡间的遗址遗迹重视和保护起来,聆听深沉而悠远的钟声,留住过往。

第八章 乌河酒坊

1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说到饮品,必然以茶与酒为代表,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不清心心自清。

山东是中华美酒的诞生地,也是酒文化的发祥地。

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荫夏日浓。

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濛濛。

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

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楼头听晓钟。

传世已久的《临淄八景》诗,句“高阳馆外酒旗风”说的是当年乌河流域的高阳城酒馆林立,酒旗猎猎,十分繁华。

可见,乌河岸边的高阳城是闻名遐迩的酒城。

南高阳村,隋朝立村,初名高阳村。村名的由来与高阳故城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考证高阳故城的前身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城邑——渠丘,又名葵丘。西汉时在葵丘故地设立西安县。王莽篡汉,改西安县为东宁县。东汉初年恢复旧名。南朝刘宋时,分青州,侨置冀州,在临淄西北部侨立冀州高阳郡,高阳城为高阳郡、高阳县驻地。北魏太和十年,北魏孝文帝重新设置州郡,侨冀州并入青州,仍设高阳郡。北齐时期废郡治设高阳县。隋大业元年,移临淄治高阳城,废高阳、溡水县,俱属北海郡。此时高阳城是临淄县治所。隋炀帝大业九年,高阳城因战乱破坏而废城。高阳从此沦为村庄。元朝分为两村,居南的为南高阳村,居北的为北高阳村。两村现同属朱台镇。

南高阳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北魏时为酿酒盛地,“高阳馆外酒旗风”响誉齐鲁;村东南有刘伶墓,古有“杜康酿酒刘伶醉”之说;村南有金陵寺,供有石佛两尊,据《临淄县志》载:寺与佛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还有曾任高阳太守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和他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高阳故城与渠丘故邑同处一址,为春秋战国时齐国城邑。《史记》所载"及瓜而代"的故事就发生在高阳。北魏时期,中国的农学家贾思勰,曾做过高阳郡太守,其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即在此为官时所著,是一部难得的农业百科全书。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详细地介绍了造曲和酿酒技术,由此推断高阳在北魏以前就已经是酿酒之乡。

民国九年《临淄县志》中有北魏诗人毕孟举和于斯骅关于饮酒的诗句:“千年过客依残堞,十里乡心入酒杯”“也醉黄花酒一杯,高阳城上共徘徊”。当地种植的高梁穗大无比,一萼结双粒、粒大如鸠眼。这里濒临由地下泉水汇流成的乌河,水质优良,清冽甘美。用此优质的水源和特有的高粱酿造出的酒,气味浓郁、甘冽醇香,为酒中上品。当年这里“家家酿新酒,户户垂酒幌”,高阳酒长盛不衰,盛名远播。

酒馆其实是酒客造就的。

相传的酒狂、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曾慕名前来品高阳酒。刘伶嗜酒,酒风豪迈,被称为“醉侯”,有《酒德颂》传世。

传说有个“杜家酒林”的酒家,店门上写着“杜康美酒三大碗,不醉三年不取钱”的对联。过往客商来此店饮酒,店老板杜康不卖三碗。一日,刘伶闻香而至,见店面对联,哑然一笑。连呼拿酒来,偏要三碗。杜康相劝不过。刘伶开怀畅饮。一碗酒下肚,神清气爽,遍体生津;二碗下肚,香透肺腑,浑身熨贴;三碗下肚,顿觉头昏昏、脚飘飘,来了醉意。刘伶自知不妙,马上扬鞭策马,赶回家中。床上一倒,醉而不起。数日后,家人以为刘伶已死于酗酒,便把他就地埋葬了。为戒后人,墓前立碑,上书“酒坟”二字。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讨酒钱。刘伶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说:“刘伶已经死去三年了,你还来讨酒钱”,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拂袖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众人不信,打开棺材一看,脸色红润的刘伶刚好睁开睡眼,舒展双臂,深深打了个哈欠,吐出一股喷鼻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家人惊奇不已,面面相觑。刘伶见家人坟前祭祀,村人无不围观,方知已醉卧三年,感慨良深,作《酒德颂》传世。据传,高阳城的后人为了纪念这段趣事,便将刘伶大醉三年又“死而复活”的墓冢保留了下来,这就是王旺庄西村西的“刘伶墓”。封土夷平,墓迹尚存。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淄文物主管部门在墓迹四角埋设界桩,进行保护。

这样的酒馆,谁不喜欢。

高阳的酿酒事业,几百年来虽多次受到战争、灾疫等影响,酒坊经营几度中断,但酿酒工艺从未失传。1978年,中断40多年的高阳酒重又面世。但这次的经营方式已不再是从前的一家一户私营酒坊,而是集体经营的“高阳酒厂”。1991年,高阳酒厂由个人承包,改建为高阳酒业有限公司。新厂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年产300多吨,生产“高阳郡”、“淄江宴”、“高阳酱香”、“贾公”等四个系列,畅销全国各地。

乌河两岸盛产粮食和蔬菜,而桓台县更是粮食主产区,自然酒坊多。

这也不奇怪。

据载:在索镇众多的酿酒字号中,“强恕堂”酒坊最为红火,凡来往路人无不“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强恕堂美酒为乐。

清朝光绪年间,新城县厚生乡(建国村)的王开祯在乌河边开设酒坊,以乌河水酿制迎泽白酒。乌河水清醇甜。王家酒坊在经营中,以质量求生存,酒香甘洌。清末新城县受其影响,先后有五六家酒坊相继成立,如大寨村义聚酒店、高楼村玉堂酒店等,但唯有王氏酒坊沿袭下来。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举人王国锡接替父亲王开祯继续开办酒坊,以其书斋“强恕堂”命名酒坊,取其“强已恕人,戒骄戒躁,仁义诚信”之意。王国锡亲书“先做人,后酿酒”六字,刻于酒坊门前的石柱。强恕堂”酒坊作为经营理念,以质量保证,不短斤少两,不掺杂使假,在众多的酿酒作坊中独占鳌头。

功夫是要靠时间沉淀的。

当时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美酒强恕堂,酿制有秘方。生熟料制曲,香醅用翁装。粮多口味细,堆积滋味长。蒸酒分两次,贮酒时间长。其色呈微黄,幽幽芝兰香。诸君得一尝,一年口留香。”

1945年,渤海区第三专署长桓工商支局没收“强恕堂”酒店,改造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国营“恒源酒店”。这是桓台县最早的家国有企业,是省内最早的四家国营酿酒企业之一,也是原齐鲁八大名酒厂家之一。之后,命名为山东索镇酒厂。

乌河特曲是北派标杆。

完整的表,述乌河特曲是北派浓香型迎泽白酒的标杆,它就是由位于乌河岸边的山东索镇酒厂生产的。乌河特曲系山东省优质产品。以优质红高粱为原料,高温纯麦制曲。色清透明、窖香浓郁、醇和甘美、回味悠长。1980年以来连年省评酒名列前茅,以山东好酒载入《中国酒》一册,在1991年度29届布鲁塞尔优质产品会上获金奖。乌河酒厂酿酒历史悠久,享誉华夏,产品畅销国际市场。早先的80年代的乌河特曲是白玻璃瓶一斤装的,包括乌河大曲。后来为了突出特曲的地位,换了黑陶瓷瓶罐,俗称“手榴弹”和“一耳朵”,“手榴弹”说的是外形类似,“一耳朵”说的是靠近瓶罐的颈部下方有个提钮,其实都是一回事;黑瓷瓶的商标上有两个人物,其中的一个正在吹笛子,因此还有个俗称叫“双人笛”。记忆中的乌河特曲更先是54度的,上个世纪的90年代降低成了49度的,因为物流还不是很发达,所以近水楼台,商店小铺、饭店酒馆,到处都有。再后来49度的黑瓷罐就不多见了,换成了黑玻璃瓶的包装,还是49度,还叫乌河特曲,俗称“黑双龙”,瓶身上有两条浮雕的攀蜒之龙,须发毕现。这些酒因其品质极好,好喝又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所以基本上都已绝迹。

山东索镇酒厂现为山东黄河龙集团,至今有近百年发展历史。黄河龙酒一路走来,相继系列出产了“黄河龙老酿坊1922”、“老酿坊1948”“老酿坊1996”、这三款经典的畅销产品,和“老酿世家”“品鉴淄博”等被消费者青睐的高端迎泽白酒。乌河特曲,连续三年获得了布鲁塞尔国际评比的金奖。2006年,强恕堂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这在当时山东只有两家、淄博市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2009年,黄河龙集团传统迎泽白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山东省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黄河龙的国宝窖泥被淄博市博物馆正式收藏为馆藏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西沙村的“ 德兴公”商号曾是桓台、临淄、长山、博兴四县边界地区更大的酒庄,酒庄酿制的高梁酒,曾畅销齐鲁大地。崔茅村有“南厂”和“西厂”两个酒坊,年产迎泽白酒百吨以上,销售远至百里之外。发达的农业是酿酒业繁荣的基础,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质的地下水资源,高超的酿造工艺是酿出好酒的先决条件。酿酒业,在乌河两岸得以蓬勃发展,像桓台县黄河龙集团,临淄区中轩酒厂,高阳酒业,博兴县董郎家酒业等等。

生存的天性贯穿人类的起始和。

的确,年代久远,酒是陈的香。古龙的名句不是说“毒花最美,烈酒最香” 吗?

【特别声明】本期图片选自网络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学现场》微刊

执行主编:齐云楼

主办:淄博市网络作家协会

微信号:wenxueip

协办:山东商报社淄博记者站

《山东商报》国内统一刊号:CN37-0015

《山东商报》热线:0533-2173999 132753323995

刊期:2021年第39期总第1035期

刊发日期:2021年9月9日星期四

投稿平台:文学云\作家报

(www.wenxueyun.com\www.zuojiabao.com)

法律顾问:宮立军

(山东利公律师事务所主任)

法律事务电话:0533-6289796

《文学现场》微刊、《作家号》微刊

文学现场(ID:wenxueip) 作家号(ID:zuojiabbs)

淄博市网络作家协会 0533-7770016

TEL:13034282016

  • 白酒动态
  • 啤酒动态
  • 红酒动态
首页 |白酒招商 |啤酒招商 |葡萄酒招商 |养生酒招商 |特色酒招商 |OEM定制 |酒水供应 |品牌企业 |糖酒展会 |酒水资讯